东平县树牢“三思维” 巧用机构编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 ||||
| ||||
近年来,东平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化改革、强化保障、明晰职责上协同发力,深度探索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的“最优解”,相关做法获中国机构编制网发文推广。 坚持求解思维,精准把脉、找出症结。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画出生态环保“施工图”,逐项推进、逐条攻破。全摸排、清底数。充分调动县委编办、县应急管理局等各方力量,围绕化工、燃煤等重点领域,对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运行情况、相关行业企业和园区分布情况展开全面摸排,突出污染防治攻坚重点,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明责任、优体系。依照“三定”规定,全面梳理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动态调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及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时传达至42个成员单位和14个乡镇(街道),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解决“谁来干”的问题。齐上阵、聚合力。清晰界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保护部门职责边界,构建起县直主管部门分类主抓、乡镇协同配合的监管格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线索通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凝聚共治共建工作合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坚持有解思维,选派良医、补足气血。聚焦生态治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精准投放到环境保护主战场。向“执法力量”加强。依据县域内非煤矿山、危化品行业企业数量及实际工作需求,在应急管理执法队伍现有编制总量内,明确3名专职执法人员,优化调整区域内执法力量,补齐监管短板。向“黄河战略”倾斜。着力满足环境保护领域用编需求,由农业渔政、交通海事等涉湖部门划转至东平湖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26人,并先后招聘专业技术人才8人,为东平湖长治久安提供服务保障。向“基层治理”延伸。聚焦规划建设等领域人才缺口,统筹充实乡镇事业编制160余名,乡镇(街道)变“编岗分离”为“人岗相适”;科学制定用编计划,弥补专业人才短板,为沿湖8镇街招聘事业编制人员200余人。 坚持优解思维,对症施策、强筋壮骨。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优化路径、完善程序、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坚定决心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持久战。构建协同减排“一盘棋”。在各乡镇(街道)统一设置应急安全保障中心,监督企业、矿山等安全生产工作,压实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属地责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深入减排。筑牢防御屏障“一张网”。聚焦东平湖保护,充分发挥县东平湖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严厉打击污染水体、乱捕乱捞等破坏行为。在东平湖和黄河调水连接处设立调水管理所,将8个沿湖镇街作为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前沿阵地,明确专门机构承担东平湖生态保护,实现“一湖清水浩荡北流”。绘就靓丽生态“一幅画”。明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等责任单位连同各乡镇(街道),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厚植东原大地生态本底。持续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模式运行,延伸生态环境保护触角。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