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三位一体”协同发力 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发布日期:2025-02-21访问次数: 字号:[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东平县从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事业单位布局、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三个维度发力,助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凝聚协同保护合力。一是优化机构职能设置。在县文化和旅游局加挂县文物局牌子,负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内设专门科室组织实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管理工作,承办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传承人申报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传承人的评审工作。同时,明确乡镇(街道)的相关工作机构,构建县乡两级联动协作的管理体系。二是健全非遗工作机制。出台《东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和管理办法》《东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专班,选派文化、历史等领域专业人员,系统挖掘整理非遗资源。三是建立联动协同模式。县戴村坝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运河沿线王仲口、大安山、戴庙村等10余个村落,成立运河保护文明实践联盟。同时,联合接山镇、新湖镇、商老庄乡、戴庙镇、州城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共同承担起保护运河生态环境的责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优化事业单位布局,构建非遗保护立体网络。一是有效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重组设立县文化艺术中心,专门负责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艺术资料,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纵深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单独设置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加强文化市场领域执法,以强有力的监管守护非遗文化传承。三是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因地制宜设立县戴村坝遗产保护中心,明晰职责定位,专门负责戴村坝遗址的文物保护,激活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活力密码”。同时,建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实践基地,搭建文化展示、非遗传承的平台,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构筑了有效阵地。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夯实传承发展根基。一是统筹编制资源服务文化传承。加大编制挖潜力度,将编制向文化领域倾斜,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任务新要求,合理预留编制使用空间,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加强用编服务保障。针对文旅骨干力量老龄化、专业化人才不足等问题,结合县文化和旅游局及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和年龄分布,近年来,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人员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人员调整等方式,为文化旅游系统补充年轻化、专业化人才27人,进一步夯实非遗保护事业发展基础,为非遗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运河非物质遗产传习平台,向社会广泛邀请非遗传承人和行业精英,精心组织培训班,激发非遗保护传承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拓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在县内40个中小学校和30个村(社区)设立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建立起体系完备、梯次递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