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四个聚焦”聚力赋能教育事业发展 | ||||
| ||||
东平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服务意识,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整合,全面实施“优编强教”改革,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服务保障。 一是聚焦完善体制,提升教育发展动力。一方面,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有关要求,严格核定中小学党组织领导职数,为全县61所中小学重新核定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全面推进中小学党建工作创新提质。通过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为学校发展注入动能,把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落实省市关于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意见,将全县中小学编制单列,由县委编办统筹管理,保持存量、单独记账、专编专用。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减有增”的原则,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人员动态调整机制。由县委编办会同县教体局在编制总量内,根据班额、生源以及师资结构等变化情况,调整分配各个学校的编制,近年来为全县59所中小学优化调整编制,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合理,有效提升了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二是聚焦瘦身强体,优化教育结构布局。一方面,按照“精简、规范、合理、高效”原则,在“积极稳妥、应留必留”前提下,立足县域城镇化发展实际,充分征求教体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意见建议,对生源严重不足、学校规模过小、设置分散的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整合,撤销农村学校37所,进一步统筹调配农村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农村学校资源,推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针对城区学生生源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紧张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座谈、论证评估等多种形式,统筹考虑教育发展趋势,科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立东平县汶河街小学,化解城区学校大校额和招生压力问题,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成立东平滨河实验高级中学,盘活闲置学校资源,加大高中教育普及力度,妥善解决高中学段招生高峰期的现实问题。调整东平县第五实验小学、东平县第七实验小学等机构设置,提供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 三是聚焦人才储备,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以学校编制员额和岗位空缺为前提,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依据,对全县中小学编制、实有人数、空编率、预计退休人数进行统计摸排,分门别类精准测算分析,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总体平衡、统筹调剂、多渠道补充”原则,合理制定全县中小学用编计划265名,用于教师公开招聘、公费(委培)师范生、“三支一扶”支教人员安置等,努力建设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为教育系统引进优秀人才,弥补教师专业人才短板,夯实机构编制服务保障,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充实教育一线年轻工作力量。 四是聚焦县管校聘,激发教师工作活力。聚焦城乡师资比例失衡、教师积极性不高等制约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人员编制、岗位设置总量内,按照生源变化、师资结构、学校特点等实际情况,化解当前阶段普遍存在的学科间、学校间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学校之间统筹调配教师资源,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通过“县管校聘”,统筹调整378名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和缺员乡镇学校任教,进一步加大教师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学校调整力度,切实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打造了平稳解决城乡师资“倒挂”问题的“东平方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