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立足“四个紧扣” 深化“优编强基” 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 ||||
近年来,东平县立足“四个紧扣”,持续深化“优编强基”改革,全面推进优编强才、优编强教、优编强医、优编强镇,着力保重点、保民生、保基层、保一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机构编制保障。 一、紧扣编制资源配置,优编强才储备人才队伍。一是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保障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理顺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体制。加强机构体系建设,调整人才服务工作机构设置。同时,从全县统筹部分编制资源,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专列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盘活编制资源,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二是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深入各部门单位,全面调研人员编制状况,对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情况、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预计减员人数等因素进行测算分析,按照“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综合考量”的原则,合理制定2024年度机关事业用编计划,持续向应急管理、社会事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重点领域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部门倾斜。三是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自2021年制定《东平县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管理办法》以来,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102人,充实到急需的业务工作岗位,有效缓解了县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为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提供有力的编制服务保障。 二、紧扣教师队伍建设,优编强教破解民生难题。一是采集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出生人口统计数据,并多次深入中小学实地走访调研,分析预测未来8年的学龄人口、生源人数、教师人数、梯次结构等指标变化情况,针对2023年入学峰值后生源逐年减少的分析结果,推出中小学编制单列管理、教师动态调整等举措,有效保障教师编制流向与生源流向相统一、教师编制增减与生源增减相匹配,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合理,有效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人才储备,按照“总体平衡、城乡统筹、多渠道补充”的原则,制定教育系统年度用编计划265名,引进教育各类专业人才,弥补教师专业人才短板,优化人才队伍梯次结构,夯实用编服务保障。三是为缓解全县城乡师资不均衡现状,积极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结合生源变化、师资结构、学校特点等工作实际,在人员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统筹调配教师资源,选聘378名乡村教师到县直学校和缺员乡镇学校任教,解决城乡间、学校间、学段间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问题,打造了平稳解决城乡师资“倒挂”问题的“东平方案”,推动全县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三、紧扣卫生管理体制,优编强医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牵头组建两个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按照县域重点疾病、主要疾病和重点人群一体化、整合型服务路径,打造与分级诊疗模式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服务能力提升。二是结合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实际,引导和激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近三年为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达用编计划252名,为县直公立医院下达人员控制总量招聘计划383名,公开招聘临床医学、护理、中医、康复治疗、医学检验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全力保障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卫生领域专业能力水平。三是探索大学生村医补充机制,2024年拿出6名专项计划用于定向招聘乡村医生,引导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形成使用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工作岗位在村卫生室的新模式,畅通县乡村人才流动渠道,让大学生乡村医生“下得来、留得住”。 四、紧扣乡镇一线工作,优编强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借助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编制使用实行“减上补下”,推动编制资源下沉。按照“市级补、县级调”的原则,为14个乡镇(街道)增加事业编制87名,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民生一线倾斜,为“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提供坚实的编制保障。二是持续深化巩固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2024年乡镇(街道)机关公开考录公务员45人,充实到党政事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岗位;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75人,充实到农业综合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综合执法、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切实满足基层实际工作需要。三是积极探索创新编制管理、人员身份、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鼓励乡镇(街道)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支持乡镇(街道)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让基层人才在不同岗位各尽其才,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的机构编制服务保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