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创优塑强体制机制 助力东平湖高质量发展融入黄河国家战略大局 | ||||
| ||||
东平县是山东省黄河流域重点区域,东平湖是确保黄河安澜、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黄河文化传承的重点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地、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东平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省之大局”,主动围绕东平湖管理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转做文章,强基固本,靶向发力,助推东平湖发展尽快融入黄河国家战略大局。 顶层设计发力,规划高质量发展“一盘棋”。紧紧聚焦黄河国家战略的统筹推进,重塑组织架构,倾斜编制资源,厘清职责关系,为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一是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挥部,下设环境整治、湖体清淤、美丽河湖创建等7个工作专班,系统谋划推进黄河战略实施。高标制定《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组织编制《东平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东平县“十四五”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黄河战略的纵深实施规划了辉煌远景。二是壮大龙头。为充分发挥东平湖管理委员会的“龙头”作用,克服编制资源紧缺困难,为管委会核增编制10名,增设专职副书记1名,内设机构副科级领导职数由3名调整为7名,综合执法大队编制由31名调整为51名,从涉湖相关部门划转26名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充实东平湖管理力量,为东平湖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明晰职责。以政府令形式明确县直部门涉湖执法事项,公布了涉湖渔业、海事等10余个领域321项部门职责;围绕县直部门与镇街涉湖事项,出台“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编制责任事项“施工图”,实现职责边界事项“清单化”,联办事项流程“协同化”,为东平湖生态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门推动有力,织密系统治理“一张网”。从抓体制机制高效运转入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着力构建“多支队伍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联合执法”的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关系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东平湖管理体制。一是牵头部门调度协调。明确东平湖管理委员会牵头抓总,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在县湖管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日常执法活动,负责日常执法活动的组织、协调、服务、调度工作。公安、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涉湖部门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行政职能,配合东平湖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做好东平湖管理的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工作。二是联席会议合力攻坚。建立健全东平湖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由湖管委负责召集涉湖部门、乡镇(街道)召开例会,针对涉湖重点、难点工作,实行兵团作战、合力攻坚,强力推进东平湖生态环境整治。例如每年春夏实施菹草清理行动,年度清理菹草3万余吨,避免集中腐烂对水质影响;集中开展隐患排查、违法调查、执法检查,封堵截污管口100余个;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万亩,拆除黄河滩区畜禽养殖场户178家。通过全方位联合执法、综合整治,东平湖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三是涉湖部门纵深作战。东平湖涉湖部门有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水利局等10余个部门,在全力协调配合的同时,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打造工作亮点,将工作推向深入。县公安局成立生态110巡查大队,联合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东平分局等15个部门建立问题联治、矛盾联调、执法联动、宣传联合的“生态110”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违法犯罪。法院机关构建“环资专业法庭+巡回法庭+工作站”模式,极大减少了涉生态环境、资源、治安等案件。通过系统施治,东平湖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东平湖植物资源达到679种,野生动物达到786种,被称为“水质鉴定器”的针鱼,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珍稀物种在东平湖长久栖息。 镇街改革给力,拧成干事创业“一股绳”。东平县现辖14个乡镇(街道),其中8个位于涉湖区域,均为打造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有效发挥镇街属地管理作用,直接关系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效果。去年以来,东平县立足地方实际,启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结构优化、人岗相适、简约高效的运转体制,更好地服务黄河战略的实施。一是优化机构设置。出台《关于调整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的通知》,在镇街12个机构限额内,减少行政机构、增加事业单位,将镇街“七办五中心”调整为“五办七中心”,破解了镇街“行政岗多人少、事业岗少人多”、干部配备效率不高等问题,拓展了干部上升空间,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人员管理。出台《乡镇(街道)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办法》,鼓励乡镇(街道)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扩大在灵活用人方面的自主权。乡镇(街道)变“编岗分离”为“人岗相适”,通过设置工作专班、指挥部等方式,统筹使用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建立起适合基层的选人用人和人事管理制度。三是优化编制配置。以满足乡镇(街道)工作需要为原则,按照每个事业单位不少于6名的标准,为14个乡镇(街道)新设立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服务中心28个事业单位,统筹充实事业编制168名,为乡镇(街道)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体制的活化激发镇街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各乡镇(街道)开展了环湖村居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拆除清理黄河滩区内150余家畜禽养殖场户,农村河流坑塘得到有效治理,沿黄环湖8个乡镇(街道)、84个村庄、13个社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产业振兴助力,绘制生态发展“一幅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赋能、产业振兴。东平县“十四五”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涉及黄河流域的重点项目达186个,总投资533.27亿元。机构编制部门紧扣“精编简政、服务发展”宗旨,在机构编制创新上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一是统筹编制资源。着力打破行政编制“部门所有”的固有观念,从全县部分行政编制空编较多的部门收回行政编制12名。用好加减法,为县发改局增加行政编制1名,调整设置县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全力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县发改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强化项目包装策划,其中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项目、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成功纳入“我国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2020—2022年项目规划”备选项目。二是统筹机构资源。对原有机构进行整合重塑,组建县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中心和县招商中心,通过建立机构、优化流程、完善体系等举措,为县域投资环境提升、促进高质量产业落地提供了有力机制保障。先后引进中国建材、山东能源等大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绿色建材、文旅康养、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新型业态加速崛起。三是统筹人力资源。出台《东平县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每年拿出50个专项编制招聘“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并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重点骨干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畅通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才引进使用结构。去年以来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29名,充实到发改、自然资源、滨河新区等承担重点项目部门,为推动黄河国家战略在东平落实落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