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泰山挑山工的故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乘胜前进改作风。“快活三里”不歇脚的坚毅、“一个汗珠摔八瓣”的苦干、“十八盘”前不退缩的勇气、“泰山有顶我为峰”的豪迈就在身边感染、激励着我们,传承弘扬泰山挑山工优秀品质,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泰安的党员干部理当先行、责无旁贷。自2018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主题实践活动,提出把新时代挑山工精神当作一种责任来担当、一种信念来坚守、一种法宝来运用、一种作风来弘扬、一种文化来传承,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查问题、鼓干劲、比实干、赛实绩,努力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攻坚克难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挑山工行走在山路上,不为景色所惑,不为风雨所动,坚守如初,慎终如始,心里始终装着山顶的方向。我们要学习挑山工坚若磐石的定力、一心向上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斗力量。 以挑山工的定力强化理论武装。把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静下心读原著、学原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反复学、跟进学。同时开展请不同时期“挑山工”式干部讲述初心使命生动实践、到徂徕山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等活动,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挑山工的定力扛起政治责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时时处处、方方面面。泰山石是泰山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泰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博大的文化,保护泰山石刻不容缓。泰安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自2019年起对泰山石全面禁采、禁售、禁运、禁存,彻底关闭取缔交易市场236处,集中存放大型奇石11556块,确保做好泰山生态保护这一千秋大业;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涉及67个大项、326个子项,年底工程完成后,泰安将呈现一幅“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草丰”的秀丽画卷。 以挑山工的定力践行初心使命。把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作为实践载体,党员干部围绕什么是“挑山工”、为什么做“挑山工”、怎样做“挑山工”,开展初心使命“六问六查”,把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质融入脑海、嵌入灵魂、转为基因、化为行动。 一个地方总有些难题和欠账、有些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迎头而上还是绕着走,是对一个班子的现实考验。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怕难、不避险,咬紧牙关、一往无前,才能攻坚克难。 啃下了多年的“硬骨头”。泰安擂鼓石大街有一段1.9公里的“断头路”,横亘着2所省属高校、3处部队干休所和营房,市里动议了20年,搁置了20年,群众期盼了20年。军事用地审批置换,近20万平方米拆迁还建,协调工作难上加难。400多个日夜,无数次协调,今年“五一”正式通车,市民奔走相告,多年的“堵心路”变成了“连心路”。 解开了多年的“死疙瘩”。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房地产开发管理混乱,“有房无证”成为很多城市难以治理的顽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很多人不敢触碰的“雷区”。市委蹚“雷区”、解“死扣”,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力量整治,目前已有816万平方米房屋具备发证条件,惠及7.2万户、20多万群众。 破解了多年的“老大难”。过去岱庙周边店铺林立、道路拥堵,游客戏称“近前看不见庙,远望见不到山”。2012年市里启动拆迁,但由于进展缓慢,多年来岱庙周边断壁残垣、尘土飞扬,游客和市民反映强烈。2018年下半年,市委立下“军令状”,拆迁10.21万平方米,腾空土地146亩,2019年9月建设完成,泰山封禅主御道风采再现。两年时间,我们以“决不把历史问题再留给历史”的担当,解决了一批过去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扛硬活、打硬仗、攻碉堡逐渐成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主旋律。 要让群众满意,必须拣最重的担子挑、从最小的实事干,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问题不解决不停步,群众不满意不撒手。 挑起民生重担。坚持经济账服从民生账,每年拿出8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面对黄金地段开发的财政收益和老百姓的现实需求,毅然把最“抢手”地段建成生态绿地,虽然失去了一时的财政收入,却收获了城市的未来和市民的赞许。 补齐民生短板。农村“三通”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坚持向最难的地方倾斜,往最偏的乡村用力,2019年完成1294个行政村、3921.3公里建设任务,今年将实现全市行政村通户道路全部硬化。 办好民生实事。认真整改游客反映的问题和市民关注的“小事”,实施交通组织换乘、停车场增扩、特色餐饮小吃、旅游公厕提升“四大工程”,泰山旅游景点新增停车位13200余个,旅游公厕全部达到3A+水平。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2处,实施农村敬老院“四改一定”工程,为老旧小区安装楼道玻璃19.8万平方米,办成了一件件老百姓期盼的“小事”“杂事”。 “不怕慢,就怕站”是挑山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挑重担,只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一个坡一个坡地爬,不松劲、不懈怠,才能征服“十八盘”、到达“玉皇顶”。 奋力抓好改革攻坚。2018年成立全省首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打响“泰好办”服务品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75证合一”。全面完成开发区、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使之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 培育产业发展动能。出台民营经济“20条”、人才“金十条”、工业经济发展“十二条”等政策措施,设立100亿元重点企业财源建设基金,培育壮大“双50强”企业。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抓住省委将泰安战略规划纳入全省层面统筹谋划的机遇,编制《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人大立法加强泰山、徂徕山、大汶河、东平湖等重要生态区域的规划管理,严控“山体线”“水岸线”“天际线”。高标准编制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实施综合治理九大行动,清理网箱网围水面12.6万亩,建成生态隔离带17.03公里。实施泰山景区引水上山污水下山工程,彻底解决景区用水、防火、抗旱和治污等难题,给游客一个文明、生态、美丽的泰山。 坚持把培养干部埋头苦干的作风摆到突出位置,把攻坚一线、吃劲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作为“练兵场”“磨刀石”。 市级干部冲在前。成立产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党建和人才5个工作小组,以及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城区、农村2个项目指挥部,由市级干部挂帅,当“突击队长”,挂图作战、标旗推进,“插红旗”考核。面对疫情,发出“到一线·肩并肩·战疫情”动员令,市级干部带头到社区值守,带动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跟进,参与疫情防控的党员达260多万人次。 “四个擂台”赛实绩。设置重点工作专班、县市区功能区、市直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四个擂台”,开展“七赛七比”。自2019年起,每年赛出100个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进行宣传表扬。 持之以恒正风气。注重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重用“挑山工”式干部。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对县市区做到“周一无来人、二三无会议”,让基层集中精力抓落实。完善澄清保护、容错纠错等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两年来,全市干部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在泰汶大地蔚然成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