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委编办坚持“四点发力”深化优编强基改革 | ||||
| ||||
近年来,东平县委编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优编强基”为主线,聚焦人才、教育、医疗和基层治理,“四点发力”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优编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东平县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强化编制保障、创新引才渠道,全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是优化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工作基础。设立县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与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全县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强化编制保障,服务重点领域需求。科学制定用编计划,重点保障教育、卫生、设施农业、东平湖保护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使用计划,切实满足基层一线用人需求。三是创新引才渠道,构建人才强磁场。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实行全县统筹、动态管理、专编专用,优化引进程序。近年来,先后引进102名高层次人才,涵盖大数据、矿产业、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全县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优编强教”,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以“优编强教”为抓手,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新建东平滨河实验高级中学、汶河街小学等公办学校,撤并“小散弱”学校37所,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同时,根据学校布局和生源变化动态调整编制,推动师资力量均衡配置。二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通过核编、定岗、竞聘、管理等工作思路,推动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健全岗位竞聘机制、待遇保障机制、职称激励机制,着力解决城乡间、学校间、学段间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问题。三是科学制定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向教育领域倾斜用编计划,科学分析各区域各学段师资状况,将用编计划向城区小学和音体美学科“双倾斜”,化解“结构性缺人”问题,构建多元渠道填补教师缺口。 坚持“优编强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深化医疗体系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一是深化医疗体系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县卫生健康局加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牌子,重新组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监督等职能,推动疾病预防服务保障与监督执法有机融合。二是强化基层医养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为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养老服务、培训”职能,打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合法合规开展养老服务的通道,推动构建基层医养融合新格局。三是促进医疗用编全覆盖,保障人才需求。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小散弱”现状,近三年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达用编计划252名,推动用编计划向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一线倾斜,全力保障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健康领域专业技术能力水平。 坚持“优编强镇”,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以“优编强镇”为引领,通过编制资源下沉、优化机构设置、强化人才保障,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编制资源下沉,激发基层活力。通过“减上补下”、“内部挖潜”等方式,近年来共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187名,带动资源、管理、服务协同下沉,确保基层的事情有人办、专业的事情专人办。二是优化机构设置,构建高效管理体制。统筹镇街机构设置,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大职能综合设置内设机构,推动镇街机构运行更加顺畅。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服务乡村振兴。科学制定乡镇(街道)机关事业用编计划,通过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招募等方式,充实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