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委编办“四措并举”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 ||||
| ||||
肥城经济开发区于2019年纳入全省开发区改革试点,肥城市委编办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四措并举”,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一、实行以岗定酬,提升内生动力。推动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一是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把薪酬管理权限下放给经开区,由经开区管委会自主确定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分配办法,做到以岗定薪。制定《肥城经济开发区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实施办法》(试行),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个人自评与领导鉴评、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细化考核指标,明确项目分值,切实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二是落实绩效薪酬制度。薪酬收入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其中基础工资按照80%发放,绩效工资依据年终考核确定,变“按级别定薪”为“按贡献拿薪”,拉开了分配档次。去年,经开区管委会人员在补齐100%工资的同时,发放绩效奖励,人均达1.3万元,薪酬最高的达到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相当职务层次人员工资标准的1.7倍。自今年1月起,经开区探索试行增量考核,基础工资按照原工资全额发放,绩效工资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聚焦主责主业,剥离社会事务职能。根据“两剥离、一加强”的要求,以经开区管委会为主体,梳理编制了三个目录:一是剥离社会事务职能目录,涉及37项;二是剥离开发运营职能目录,涉及8项;三是保留经济管理职能目录,涉及19项。剥离后的社会事务、开发运营两项职能,分别由驻地镇和平台公司承担,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担当主责、做强主业。今年以来,按照省里有关文件精神,经开区管委会增设应急管理部,形成了“六部”组织架构,压实了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同时,对剥离社会事务职能目录进行动态调整,涉及安全生产的5项职能不再剥离,继续由开发区承担。 三、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区镇协同履职。围绕加强工作协同、凝聚整体合力,建立健全三个工作机制。一是定期会商机制。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联系边院镇的市级领导兼任镇党委书记,定期研究推进经开区发展中的建设清障、项目落地等工作。实行重要会议相互列席制度,经开区和边院镇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对方列席,面对面会商,高效率落实。二是直通快办机制。在边院镇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了“经开区直通快办”窗口,所有事项“一窗受理”,实行全程代办。切实以“店小二”式的服务,确保了“墙内的事企业做,墙外的事政府办”。三是吹哨报到机制。制定出台开发区吹哨、乡镇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吹哨”主体、“吹哨”范围、运行流程和保障措施。目前,第一批共梳理民族宗教等16个领域、89个“吹哨”事项。对这些事项,驻地镇坚持闻声而动,开通了快速反应、迅速办理的“直通车”。 四、组建平台公司,打造经济发展“主阵地”。经开区分别注资2亿元,按照市场化方式组建了发展公司和建设公司,依法行使赋予的开发运营职能。在公司运营上,一是用专业人干专业事。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下设4个招商部,实施划片招商。在全市“海选”14名招商人员,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聘请信发集团总经理担任发展顾问、胜利盐业公司总经理担任招商顾问,带动提升公司人员的专业化素质。二是让能干者得实惠。坚持以项目签约落地和实际投资额度为核心的结果导向,凭实绩核定薪酬,按贡献兑现奖惩。从今年开始,经开区拿出120万元招商专项经费,探索招商人员年薪制,完善绩效考核,拉大薪酬分配。三是以项目论英雄促发展。牢固树立“工作盯紧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的思想,依托岩盐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加快项目聚集,促进延链强链。在建成3家制盐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700万吨的基础上,总投资16亿元的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项目,被列为2020年度全省重大建设项目,是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同时,硅墨烯新材料、济海特种设备检测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汽车配件产业园、品工智能装备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安普顿矿山配件、韶华机械等项目已签约落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